站在观测场白色的百叶箱前,我轻轻拭去上面的晨露。这是2023年夏天的清晨,作为新入职的基层气象工作者,我常捧着《广西气候志》穿行于乡镇区域气象站之间。这里没有高耸的雷达基站,但自动气象站的LED屏与毛南族铜鼓上的云雷纹相映成趣,现代气象数据链接着乡村振兴的脉搏,那些镌刻在风雨桥头的古老谚语,与现代气象数据共同编织着守护万家灯火的经纬。习指出:“文化自信是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”在气象事业从“观天象”到“测风云”的千年跨越中,我愈发深切体会到:那些泛黄典籍里的节气歌谣、那些科学论著中的大气规律、那些哲学经典中的辩证思维,恰似百叶箱中精密排列的温湿度传感器,既丈量着天地的脉搏,更滋养着气象人的精神家园。
入职那天,局长赠予我一本《毛南族古歌集》。当读到“云脚压寨头,雨在岭背走”的谚语时,突然理解了秋汛期间,老业务员为何特别关注黔桂交界处的低云运动——这些口耳相传的气象智慧,竟与数值预报中的地形抬升机制不谋而合。在全民阅读活动中,我们组织青年职工走访下南乡古村落,将《中国气象灾害大典》与毛南族师公记录的清代涝灾碑刻对照研究,发现民间“龙舟水“”寒露风”等物候表述,恰是现代极端天气研究的珍贵样本。基层气象工作常需直面公众疑惑:“现代科技这么发达,为何还要传承二十四节气?”在全民阅读活动中,当我们组织村民共读《齐民要术》,看到老农指着“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”的记载频频点头时,答案已然明了:古籍中的物候观测,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时间密码,更是连接现代气象科学与百姓认知的文化桥梁。正如习在考察毛南族脱贫成果时强调的:“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、发展好”,我们正尝试用书香激活古老气象基因,让毛南族“观云识天”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
精读《山地气象学》,当读到“喀斯特地区边界层特征”章节时,忽然意识到办公室窗外那些笋峰林立的峰丛,正是造就局地小气候的关键。我们每月组织业务学习,除了日常的业务资料和文件之外,台长还会结合《西南涡研究》分析黔桂静止锋,装备保障员带着《自动气象站技术保障》维护区域自动站设备,农业气象专业服务人员对照《农业气象指标手册》指导香柚防寒——知识在群山间流动,化作守护“毛南三宝”的专业底气。2024年汛期前,我们到大才乡开展气象科普宣传。当年轻职工用壮语、桂柳话讲解《暴雨避险指南》时,村干部感慨:“这些后生仔把卫星云图讲成了我们听得懂的‘龙翻身’故事。”
我在整理档案室资料时,看到古籍库里的《广西云图》手绘稿,再与现代卫星云图进行对比,看到《天气动力学》精要图解和《气象谚语科学解析》,让北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中的虹霓研究与智能网格预报在我脑中同频共振。我看到2022年的“气象山歌”参赛视频。气象职工们将“东风带雨西风晴”的老调填入新词:“北斗卫星穿云过,数值预报更精准”,山歌歌词中蕴含气象原理。这种“古歌新唱”模式,让《全民科学素质纲要》的落实变得生动可感。2024年世界气象日的校园科普环节时,看到小学生在《我的气象研学笔记》中写道:“风雨桥的排水孔原来藏着暴雨公式”,我深切体会到习强调的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的实践伟力。
暮色中的自动气象站亮起指示灯,犹如旷野中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。从甲骨卜辞中对风雨的敬畏,到风云卫星俯瞰地球的豪迈,中华民族阅读天地的脚步从未停歇。作为新时代气象青年,我们既要在《大气科学进展》中追踪科技前沿,也要在毛南族古歌中聆听大地脉动。因为深知:观测手册里的每个数据,都关系着香鸭养殖户的期盼;卫星云图上的每道锋线,都牵动着喀斯特脆弱生态区的神经。
风雨桥头,书香正浓。当全民阅读的春风吹绿九万大山,当习文化思想浸润气象初心,我们这支扎根民族地区的气象队伍,誓以典籍为舟、以创新为楫,在守护“毛南家园”的征程中,继续书写“观云测天为人民”的壮美诗行。让每一缕书香都化作护佑安康的祥云,让每一声书页翻动都成为乡村振兴的鼓点,在这片深情牵挂的土地上,绘就气象万千的新时代画卷。
P
产品目录
PRODUCT